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,冬至俗稱“冬節”、“長至節”、“亞歲”……又名“一陽生”。

為什麼把冬至叫“一陽生”呢?

古人認為自冬至起,白晝一天比一天長,陽氣回升,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,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,是大吉之日。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,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,也就是說,選取的是一年中“日影”最長的一天,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。因此,冬至也有祭祖、家庭聚餐等習俗。古代在冬至期間還是放大假的:漢代有5天假期、唐代有7天假期。

冬至在中國歷史悠久,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,中國就已經用土圭(測日影長短的古老計時儀器)觀測太陽,測定出了冬至日,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21~23日之間。

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。過了冬至以後,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,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,夜間逐漸變短,所以有俗話說,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長一線。”說的就是白晝漸長。


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,而且這一天是數九的第一天。

關於“數九”,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:

一九、二九不出手;

三九、四九冰上走;

五九、六九沿河看柳;

七九河開,八九燕來;

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
冬至並不是最冷的時候,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,能夠儲存熱量,並不是“即存即失”,而有“積熱”。冬至之後,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,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,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,呈現“入不敷出”的狀況。到了“三九天”,積熱最少,溫度最低,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。待到過了這個“冷鋒”之後,天氣就會漸漸變暖。所以說“冷在三九”,而“九九”已在夏曆一、二月,中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,因此有“九九艷陽天”。

中國古人還將冬至分為三候:“一候蚯蚓結;二候麋角解;三候水泉動。”

“蚯蚓結”說的是蚯蚓蜷縮身體。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,此時陽氣雖已生長,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;

“麋角解”說的是麋的角。麋與鹿同科,卻陰陽不同,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,所以為陰,而冬至一陽生,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;

“水泉動”就更好理解了:由於陽氣初生,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。

有沒有人有這樣的疑問:冬天已經來了這麼久了,為什麼12月底的這個節氣還叫“冬至”?

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這樣的: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長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

這段話說得特別清楚:冬至的“至”,不是“到達”的意思,而是表示“極限”。

至,是象形字也是會意字,“一”表示地面,其餘的部分像鳥飛從高處下至地面;也像射來的箭落到地上,表示到達。“至”的本義就是下來、到達,引申為到達了極點、完全達到,又引申指極、最,比如至善至美、至高無上。

從科學上講,春夏秋冬是依照太陽直射地球的直射點的位置來分的。太陽最多也就能直射到南北回歸線了,南北回歸線就是太陽直射地球的最北和最南端。

而赤道正好把地球分為兩半,一半是北半球,一半是南半球。

當太陽直射到北回歸線時(即夏至),北半球天氣比較熱,就是夏天;太陽直射到南回歸線時(即冬至),離北半球遠了,北半球天氣就比較冷,是冬天。當太陽直射既沒有太靠近北、又沒有太接近南時(即直射赤道)就是春天或秋天。

而這兩個叫“分”的節氣(春分、秋分),白晝和黑夜的時間是一樣的,都是12個小時,把24小時平分了,所以叫“分”;而夏至和冬至是兩個極端:一個白晝時間一年最長(夏至),一個黑夜時間一年最長(冬至),至有極點、最的意思,所以叫“至”。


冬至了,記得吃餃子哦!

 


如果漢字,講述漢字的how and why,從漢字開始的國學,開啟十一維思維模式!

如果漢字,最聰明的漢字學習法。有3-12歲分級課程,歡迎合作。

聯繫方式:gehui@incasedo.cn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    諮詢電話
    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