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黃”字到底像什麼?學術大咖們的觀點也不統一:有說“黃”像火燒后田地的顏色(許慎);有說像大肚子的人(古文字學家唐蘭);有說像蝗蟲;有說黃像佩璜(郭沫若);還有人說像黃牛(《詩經》里“黃”確實是黃牛的代稱);還有說像黃金……
我們傾向於“黃”像箭靶的靶心。古代靶心用黃褐色泥漿塗抹,這樣更醒目。“黃”挺立在那裡的樣子很像箭靶,尤其是甲骨文的“黃”,上面也很像箭頭(矢)。
古人常以部落或聯盟首領的特長、前所未有的歷史貢獻來敬稱他們的首領:比如最早系統利用火的首領為“炎帝”(所以“炎”是兩個“火”);最早教練射箭習武的首領就是“黃帝”。
最早採摘種植的首領為“華”(樹木長得好就是“華”);
最早農耕生產的首領為“夏”(“夏”字像一個赤著腳的人手持尖嘴鋤下地勞動);
最早和泥制陶的首領為“堯”(堯字像一個人肩扛著陶器);
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領為“舜”(“舜”字形表示將食物塗裹濕泥後用火燒烤,以減少對食物的破壞);
最早捕漁垂釣的首領為“鯀”(所以“鯀”是魚字旁,右面像釣竿);
最早治蛇治水的首領為“禹”(禹字既像蛇,又像水流)。
在神話中,黃帝是中央天帝(古人認為黃代表土,居於中央),輔佐他的是土神後土。
在歷史中,黃帝和炎帝共同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。
在道教里,“黃老”成為道教的一個別稱,在這種分類里,古人把黃帝和老子作為道教的創始人,黃老思想的特點就是“無為而治”。
但其實黃帝是很有作為的。黃帝一生做了很多事,是個很偉大也很有作為的政治家,“無為而治”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哦!而是參透了事物的原理,遵循本原。
黃帝是“黃”的一個豐富代表,他攜帶著他代表的黃色,從神到仙,從地到天,從人到王,從黃到黃。也因為黃色位於中央,統領四方,最終成為代表皇權的顏色。
從唐朝開始,黃袍開始成為皇帝的工作服。在唐朝以前,絕大部分帝王都更偏愛黑衣。黃袍最早是祭祀祖先的祭服,平時是不穿的。天子祭祖時,要穿黃衣,騎黃馬,佩黃玉,吃黃小米黃牛肉,舉黃旗……處處沾黃。這套完整的帝王祭祖儀式,從封建制的前端(周朝),一直沿襲到封建制的最後一個王朝。
從唐朝皇帝天天穿黃開始,民間就不能穿黃用黃了。“黃袍加身”意味著稱帝,皇帝的車是“黃屋”,宮禁的門是“黃門”,皇帝的文告是“黃榜”……
黃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發祥地之一,而黃土地生養萬物。有一種對“黃”字起源的猜想大概就因為黃色大地的母性,說黃字像孕婦懷著寶寶。
小寶寶在古時候也被稱為“黃口小兒”,那是因為雛鳥的嘴是黃色的,就用鳥寶寶黃黃的小嘴來形容小嬰兒和三歲以下的寶寶。
黃口小兒長大一些,就可以上“黃冊”(明朝時期的戶口本),要是有幸當官,還會上“黃卷”(考核官吏的文書),考核要是好,會“飛黃騰達”(飛黃是傳說中的一種神馬),到了生命盡頭,就會下到“黃泉”。
黃泉是人死後居住的地方。為什麼叫“黃泉”呢?那是因為打井打到很深的時候,地下水呈黃色,人死後又埋于地下,所以古人把地下很深的黃泉地帶看作人死後居住的世界。黃泉路,就是人死時通往黃泉地府的路。
這樣看來,我們從生到死,都和“黃”密不可分。一個“黃”字,點明了我們從何處來,到何處去,也似乎寓意著宇宙的始終。
天地玄黃,宇宙洪荒。
日月盈昃,辰宿列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