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冬至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……又名“一阳生”。

为什么把冬至叫“一阳生”呢?

古人认为自冬至起,白昼一天比一天长,阳气回升,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。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,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,也就是说,选取的是一年中“日影”最长的一天,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。因此,冬至也有祭祖、家庭聚餐等习俗。古代在冬至期间还是放大假的:汉代有5天假期、唐代有7天假期。

冬至在中国历史悠久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中国就已经用土圭(测日影长短的古老计时仪器)观测太阳,测定出了冬至日,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21~23日之间。

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。过了冬至以后,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,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,夜间逐渐变短,所以有俗话说,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长一线。”说的就是白昼渐长。


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,而且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。

关于“数九”,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:

一九、二九不出手;

三九、四九冰上走;

五九、六九沿河看柳;

七九河开,八九燕来;

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
冬至并不是最冷的时候,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,能够储存热量,并不是“即存即失”,而有“积热”。冬至之后,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,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,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,呈现“入不敷出”的状况。到了“三九天”,积热最少,温度最低,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。待到过了这个“冷锋”之后,天气就会渐渐变暖。所以说“冷在三九”,而“九九”已在夏历一、二月,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,因此有“九九艳阳天”。

中国古人还将冬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蚯蚓结;二候麋角解;三候水泉动。”

“蚯蚓结”说的是蚯蚓蜷缩身体。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此时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;

“麋角解”说的是麋的角。麋与鹿同科,却阴阳不同,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,所以为阴,而冬至一阳生,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;

“水泉动”就更好理解了:由于阳气初生,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。

有没有人有这样的疑问:冬天已经来了这么久了,为什么12月底的这个节气还叫“冬至”?

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这样的: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

这段话说得特别清楚:冬至的“至”,不是“到达”的意思,而是表示“极限”。

至,是象形字也是会意字,“一”表示地面,其余的部分像鸟飞从高处下至地面;也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,表示到达。“至”的本义就是下来、到达,引申为到达了极点、完全达到,又引申指极、最,比如至善至美、至高无上。

从科学上讲,春夏秋冬是依照太阳直射地球的直射点的位置来分的。太阳最多也就能直射到南北回归线了,南北回归线就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北和最南端。

而赤道正好把地球分为两半,一半是北半球,一半是南半球。

当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时(即夏至),北半球天气比较热,就是夏天;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时(即冬至),离北半球远了,北半球天气就比较冷,是冬天。当太阳直射既没有太靠近北、又没有太接近南时(即直射赤道)就是春天或秋天。

而这两个叫“分”的节气(春分、秋分),白昼和黑夜的时间是一样的,都是12个小时,把24小时平分了,所以叫“分”;而夏至和冬至是两个极端:一个白昼时间一年最长(夏至),一个黑夜时间一年最长(冬至),至有极点、最的意思,所以叫“至”。


冬至了,记得吃饺子哦!

 


如果汉字,讲述汉字的how and why,从汉字开始的国学,开启十一维思维模式!

如果汉字,最聪明的汉字学习法。有3-12岁分级课程,欢迎合作。

联系方式:gehui@incasedo.cn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咨询电话
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