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臘八,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。

別看是寒,別看寒後面就是寒,一年中最寒冷的節氣卻是寒,只有極少數年份大寒的氣溫低於小寒。

小寒和臘八都處在三九前後,俗話說“冷在三九”,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,各地流行的氣象諺語就能說明。如華北一帶有“小寒大寒,滴水成冰”的說法,江南一帶有“臘七臘八,凍死旱鴨”的說法。

小寒的三候(每個節氣有三候,五日一候)是雁北鄉、鵲始巢、雉始雊。

雁北鄉(xiàng)。鄉在這裡通向,是嚮導的意思。雁北鄉的含義是說,小寒是二陽之候(一陽是冬至),禽鳥會首先感受到氣候的變化。大雁將避熱而回,從今天開始向北飛,到立春前後就能飛回來了。

鵲始巢的“鵲”指的是喜鵲,小寒時節,喜鵲已經知道來年的節氣氣候,遂開始築巢,並且能看出鵲巢的方向(鵲巢的開口總是和太歲星一個方向,因為有喜鵲“開戶背太歲”一說,為喜鵲博來了“靈鵲”的美譽)。

雉始雊(gòu)。雉就是雉雞,在古代被認為是文明之禽、陽鳥;雊是鳴叫,這裡是說雉雞雌雄同鳴,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受到陽氣的生長而鳴叫。

俗語說“三九補一冬,來年無病痛”,小寒的飲食風俗也以溫補為主。比如羊肉湯、雞湯、糯米、雞蛋、菜團……都是常見的小寒食譜。

小寒恰逢臘八,有了羊肉湯,別忘了再來點臘八粥。

臘八粥,就是農曆臘月初八喝的粥。

我國古代,每年的農曆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,敬獻神靈。臘祭包括兩個方面:一是祭祀;二是禱祝。祭祀是祀八谷星神,用干物敬獻,表示慶豐收之意。干物稱臘,八是八谷星神,所以稱臘八。(PS:八谷星神屬紫微垣,八谷傳說為稻、黍、大麥、小麥、大豆、小豆、栗、麻,八谷星神是管理土地的星官。)

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,內容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,確保農業豐收。于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,進行禱祝,稱為臘八祝,祝與粥同音,於是就在每年的臘月初八,將蔬果乾物攪和在一起,煮熟成粥,敬獻農神,祝禱豐,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了。

在有些地方,臘八粥又稱“大家飯”,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。據說當年岳家軍伐金,在朱仙鎮節節勝利,卻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來,在回師路上,將士們又飢又餓,沿途的百姓紛紛把各家送來的飯菜倒在大鍋里,熬煮成粥分給將士們充饑禦寒,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。後來岳飛遇害風波亭,為了懷念這位民族英雄,民間每逢臘八這天,家家都吃“大家飯”,來紀念岳飛。

臘八粥還有一種說法是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。據說,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,便給一家財主放牛。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,牛一滑跌下了橋,將腿跌斷。老財主氣急敗壞,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。朱元璋餓得夠嗆,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,扒開一看,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,裡面有米、有豆,還有紅棗。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,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。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,又想起了這件事兒,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。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,因此就叫臘八粥。

還有說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廟煮來供菩薩的——十八種乾果象徵著十八羅漢。後來中國的佛教弟子也在臘月初八這一天,以五穀及諸果物煮粥供佛,稱為“臘八粥”,也叫“七寶五味粥”。這種習俗漸漸廣傳至民間,一般人家也大多要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,成為民間風俗。

為了做臘八粥,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,就開始忙碌起來,洗米、泡果、撥皮、去核、精揀,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,再用微火燉,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,臘八粥才算熬好了。

   臘八粥熬好之後,要先供佛供僧。之後要贈送親友,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,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,那更是為自己積德。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。吃剩的臘八粥,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,被認為是好兆頭,取“年年有餘”的意義。


如果漢字,講述漢字的how and why,從漢字開始的國學,開啟十一維思維模式!

如果漢字,最聰明的漢字學習法。有3-12歲分級課程,歡迎合作。

聯繫方式:gehui@incasedo.cn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    諮詢電話
    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