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   小時候,看過一個動畫片,叫《畢加索畫牛》:

畢加索終生喜歡畫牛,年輕時他畫的牛體形龐大,有血有肉,威武雄壯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他畫牛越來越突顯筋骨。到八十多歲時,他畫的牛隻有寥寥數筆,乍看上去就象一幅牛的骨架。那些牛外在的皮毛、血肉全沒有了,只剩下牛的神韻。這樣抽象出來的牛,看起來除了線條什麼都沒有,卻讓看它的人仿佛能看到它的一切。它最簡單最直接,也最美最難。

如果教孩子,你會從第一頭牛最難的牛教起,還是從最後一頭牛最簡單的牛教起?其實,這最後抽象出來的牛,就應該是啟蒙的第一頭牛。把這些牛從后往前看,就應該是啟蒙教育的過程。

有了這頭最簡最真的牛,孩子能馬上明白什麼是牛、牛的精髓,這最後有血有肉、有皮有毛的牛,是隨著孩子對牛興趣的延伸,一點一點加上去、豐富起來的。

可見最簡單的這頭牛有多重要!如果它是錯誤的、粗劣的、發揮空間小的,其他那些豐富起來的“牛”,根本不可能出現。

經典的兒童作品,都是大師級作品,或者經過勞動人民一代代相傳沉澱下來的故事。這些作品和故事,有閱歷卻不說教,有內在卻深入淺出,想象瑰麗,畫面唯美,道理樸實,內在邏輯簡單卻無懈可擊。

南朝時期,梁武帝肖衍為了教諸王書法,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,然後讓周興嗣把這一千個字編成有內容的韻文,這就是流傳至今1400多年的《千字文》。現在看《千字文》,是不是句句都是神來之筆?不要以為小朋友記小白兔,白又白更快,果果在幼兒園,老師只帶他們跟讀了一小段《千字文》,回家她就問我,什麼是金生麗水,玉出昆岡?然後她知道了金沙江,也知道了昆崙山,知道了九重天,也知道了西王母,知道了弱水,也知道了瑤池……

《千字文》熔各種知識于一爐,並通篇貫穿以統一的思想,脈絡清晰,語言洗練。它的長處後來為另一部啟蒙經典所吸取,那就是大名鼎鼎的《三字經》。

《三字經》是宋代大儒王伯厚所作,歷經元、明、清學者的補充,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,卻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、歷史、哲學、天文地理、人倫義理、忠孝節義、做人道理……《三字經》相較于《千字文》,是不是相當於畢加索的后一頭牛(三字經),相較於前一頭牛(千字文)?只有更深入,才能更淺出;只有更豐富,才能更洗練。

在漢字啟蒙上,很多人以為漢字的起源孩子不會明白,實際上,這才是孩子最感興趣的部分,這就是活生生的故事和探秘的過程。拼音讀物和看圖識字,和畢加索的第一頭整牛沒有兩樣,卻絕對不是漢字啟蒙最後最好的那頭牛,孩子沒有探索和推導的過程,只被動接受了結果,中間的神奇全部都不見了。

所以,每當有人問我們,探索得是不是有點深啊?孩子能懂嗎?

你懂UFO嗎?你懂百慕大嗎?你懂岩石的構成嗎?你數得全車標認得全國旗嗎?你知道恐龍有幾種途徑滅絕嗎?不好意思,很多孩子都知道!

不要把孩子看得太簡單了,尊重孩子,也體現在尊重孩子的智商和接受能力。只有最動人最神奇的故事和邏輯,才是最有張力的吸引力!不能因為你不懂,就覺得孩子不會懂。真的不懂也沒關係,至少檔次和眼界要上去!《畢加索畫牛》,一個完全沒有戲劇衝突的故事,能給一代孩子打下這麼深的烙印,就是上檔次!這種貴族范的視野是不花錢就可以得到的!

我親眼見一個爸爸給孩子講青花瓷的故事,講到女孩跳到熔爐里才燒出了有生命的青花瓷,六七歲的孩子聽得淚流滿面。也親身經歷鄰居一個五歲的男孩子跟我講《三體》,講質子和中子,講宇宙的運行規律,邏輯清晰,引人入勝。要是中學的時候有人這麼跟我說天文物理,我會愛死物理,不會直到會考都不得其門而入。說白了,就是我學了那麼多年的理科,都沒發現最簡單也最耐人尋味的那頭牛。

上檔次、高逼格的啟蒙教育,不是把東西說得多有范、多難懂、多經得起考據,更不是拿不知所云的空洞內容糊弄孩子,高逼格是深入淺出,是返璞歸真,是去繁就簡,是跌宕起伏,是經得起探索、經得起推敲、經得起豐富的強大張力。看看豐子愷、蔡元培、李漁,你就知道什麼才是上檔次的啟蒙教育。

 青蛙小時候不是小青蛙,是小蝌蚪;蝴蝶小時候不是小蝴蝶,是毛毛蟲。但如果你給孩子的是一枚卵,它可以是蝌蚪,也可以是毛毛蟲,還可以是小魚、是蠶蛾、是蜻蜓、是蜜蜂、是小鳥……如果你只知道小青蛙對應大青蛙,那你還是教大學去吧!教大學,你的儲備可以是瀑布;教中學,你的儲備可以是江河;教小學,你的儲備必須有百川,教幼兒,你的儲備必須是海洋,還不一定夠用!

我們尊重孩子的接受和探索能力,願意和孩子一起成長,只給孩子最高的格!


“如果漢字”所有內容均為如果智培原創和首發(極少數轉載也已徵得作者同意),轉載請與如果智培聯繫。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    諮詢電話
    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