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英國作家丹尼爾·笛福在三百年前寫了一部小說,講述了一個叫魯濱遜的年輕人,他很喜歡冒險,在出海的時候遇難,漂流到無人小島,在島上生活了28年,最後回到社會。沒錯,這就是很多小朋友都看過的《魯濱遜漂流記》。

現在果媽要提問了。

在島上,魯濱遜沒有紙和筆,他是怎麼記日期的呢?

魯濱遜是這麼記的:用刀在樹上刻下日期,每過一天刻一刀,就這樣記錄自己在島上的日子有多久。

後來魯濱遜從一堆野人手裡救出了其中的一個野人的俘虜。因為那一天是星期五,所以魯濱遜把被救的俘虜取名為“星期五”。

問題又來了:

魯濱遜是怎麼和星期五交流的?

魯濱遜是這麼做的:魯濱遜教星期五英語,一開始需要比劃著說,後來就可以完全用英語交流了。

這是因為魯濱遜掌握了英語這種成熟的語言。如果魯濱遜也不會英語,而是來自另一個地方的野人,那魯濱遜和星期五又該如何交流呢?

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用圖畫。

不過,在當時的條件下,還有個比畫圖畫更科學簡便的方法。

那就是結繩記事。

古人記錄日期和數字的方法,最初和魯濱遜的方法差不多。這樣畫一道,就是“一”。也可以打個結表示。

結繩記事就是文字發明前,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。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,用以記事。上古時期的中國及秘魯印第安人都有結繩記事的習慣,即到近代,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,仍然採用結繩記事來記載信息。他們會根據事件的性質、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結系出不同的繩結。

到了現在,我們有了成熟的文字,已經不再用這種方法來記事。然而,對於古代人來說,這些大大小小的結是他們用來回憶過去的唯一線索,他們看到這些結,就會想起某件事。

“結”這個字里就包含了絲繩的含義。

“結”由糹和吉組成,糸,表示與線絲有關;“吉”是聲旁,吉的本義是將兵器安放在兵器架上(不用兵器,以示減少戰爭,使人民沒有危難,為吉)。“結”的本義是用線、繩、草等條狀物打結。糹和吉組合在一起,也有將兵器束起來、結盟的意思。

在漢語中,許多具有向心性的要事幾乎都用“結”字作喻,如:結義、結社、結拜、結盟、團結等等。並且對於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,也均以“結”表達,如:結親、結髮、結婚、結合、結姻等等。結是事物的開始,有始就有終,於是便有了“結果”、“結局”、“結束”。

   

就是發明漢字的倉頡,最開始也是用結繩記事的方法。

倉頡是黃帝時代最有名的發明家,被稱為“史皇”。也是黃帝的後勤部長。

為了記住逐漸增加、變化的事物,倉頡用不同顏色的繩子,表示不同的牲口、食物,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數目。

比如說,紅色的繩子,上面打了一串結,可以表示牛的多少;打了幾個結的白色繩子可以表示羊圈裡有多少只羊;打了結的黃色繩子可以表示米倉里有多少斗米……

結繩記事不但可以表示數字,還可以表示更具體的意義。

比如漢字“十”是表示數字的結:

“十”就像一根用來打結紀事的繩子。每當記到“十”就打一個結,“十”就是這麼來的,本身就是一個繩結。

比如漢字“冬”就是表示具體事件的結:

“冬”在甲骨文里像繩子兩端的繩結,表示從始至終;也因為是在繩子的末端、終點位置,就用繩結來表示一年的終結。篆文在“冬”字上加“糹”(結繩)另造了“終”字,所以“終”的本義就是終結。

雖然結繩記事在當時是巨大的創舉,不過倉頡很快遇到了一個問題。

那就是“繩子易結不易解”。

在繩子上打結記增加的數目很容易,而減少數目時,解開結就麻煩了。

古代波斯的結繩記事也遇到過相同的問題。據說波斯王(大流士)給他的指揮官們一根打了60個結的繩子,並對他們說:“愛奧尼亞的男子漢們,從你們看見我出征塞西亞人那天起,每天解開繩子上的一個結,到解完最後一個結那天,要是我不回來,就收拾你們的東西,自己開船回去。”

為了解決難“解”的問題,倉頡就在繩子上打圈圈,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,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。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,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。這辦法用了好多年,但要記的事越來越多,這種辦法很快也不大好用了。

倉頡也想找出更好的辦法,不過到了那一年的冬天,倉頡還沒有想出辦法來。

有一天下雪了,倉頡走到一個林間的三岔路口,看到路口有三位老人,手指向三個不同的方向,正在爭吵。

老人一的手指向東面:聽我的!只要往東走,就能打到羊!

老人二的手指向北面:羊算什麼!往北走就能追到鹿群!

老人三的手指向西面:往西走能獵到兩隻老虎呢!

老人怎麼知道往哪走有什麼動物呢?

原來,老人是根據地上的腳印來判斷野獸的。

往東是羊的腳印,往北是一串零亂的鹿腳印,往西是並排的兩隻老虎腳印。


[從左到右依次是羊腳印、鹿腳印、虎腳印]

倉頡一下子就聯想到: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,一種符號不是也能代表一樣東西嗎……

於是,倉頡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。這些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。比如“日”字,是照著太陽紅圓的模樣描繪的;“月”字,是仿照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繪的;“人”字就像人站立的樣子……

不過那時候還沒發明出紙,最初的最初,象形字是寫在石頭和木頭上的。象形文字越造越多,寫在石頭上拿不動,寫在木板上又太笨重……

有一天,一個漁夫提著一隻烏龜,來到倉頡面前說。

漁夫:先生先生,我抓了一隻烏龜,您給它也造個字吧!

倉頡就用一尖尖的石頭在烏龜背上畫了一個“田”。

倉頡:它背上的格子像一個“田”,正好寫字耶——

倉頡就在烏龜身上,仿造烏龜的樣子,造了這個“龜”字:

烏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,就乘人不注意,爬進河裡去了。

結果三年以後,漁夫又抓到了這隻烏龜,居然就是三年前那隻寫上字的烏龜!

三年前刻在龜背字的字不但沒有被水衝掉,字跡還更明顯了!倉頡這才發現:烏龜殼上更適合寫字!

於是就有了甲骨文的長足發展。

現在發現的甲骨文基本都是商代的,商朝的人特別敬重鬼神,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,天會不會下雨,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,打仗能不能勝利,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,以至於生育、疾病、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,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。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、背甲和牛的肩胛骨。

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,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,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。這種裂痕叫做“兆”。甲骨文里占卜的“卜”字,就像兆的樣子。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。

很快,這些文字就在天下推廣開了。於是,中華民族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。

漢字在中國古代就已經發展到高度完備的水準,不單中國使用,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,20世紀前都是日本、朝鮮半島、越南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。

我們的漢字是迄今為止,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,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。

這樣珍貴的財產就在我們身邊,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理解它、使用它呢?


“如果漢字”堅持原創,所有內容均為如果教育原創、整理和首發,轉載請與如果教育聯繫。

如果漢字,用心做的原創內容,通過一個字,學會一片字有3-12歲分級課程,歡迎合作。
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請點擊右上角將它分享到朋友圈。“關注”可以獲得更多內容哦!

聯繫方式:gehui@incasedo.cn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    諮詢電話
    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