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墨,是文房四寶中必不可缺的消耗品,借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,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。制墨在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,體系完備,流傳至今已經兩千多年,並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墨文化。看看下面的制墨工藝,你會對傳統手工藝的慢工細活、精緻細膩佩服得五體投地。

墨錠生產的第一道工序是煉煙,就是採集油煙灰。油煙灰是以松油、桐油、豬油和麻油等各種油料按不同比例配製成混合油,這種混合油經過不完全燃燒后產生的煙灰,就是制墨的油煙灰。燃燒時要嚴格控制火候、出入風口,掌握收煙時間,才能保證煙炱黑度、細度、油分、灰分。

明代的《天工開物》記載了燒油取煙法:將桐油、清油或豬油放入油燈中點燃,油燈上方有鐵蓋收集油煙。每一位熟練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盞油燈,動作要敏捷,否則油煙過老。然後用鵝毛刷輕輕將鐵蓋表層的油煙刷入紙片上,這是上等油煙,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澤。鐵蓋裡層的油煙,必須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煙。每斤油只能刮取一兩的上等油煙。

還有燒松木取煙法:在地上搭長十幾丈(1丈=3.3米)長的竹棚,用紙和草席密封,竹棚和地面連接處,用泥土密封。竹棚上每隔一段開一個煙孔,竹棚內用磚鋪通煙道。

斬取松木必須將松樹榦底部鑽洞,點火烤樹榦,讓松香流凈,即便殘留一點松香,燒出的松煙質量也不好。將松木斬塊堆入竹棚,從竹棚前端點火,連燒幾天,松煙從竹棚前端向竹棚後端瀰漫,待冷卻后便可以到竹棚刮取松煙。從竹棚後段刮取的松煙叫“清煙”,質量最好,供優質墨料,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煙,叫“混煙”,用做普通墨;前段刮取的松煙叫“煙子”,只供印刷用。

第二道工序是配料、拌料、成型。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,常常秘而不宣。通常包括雞蛋白、魚皮膠、牛皮膠和各種香料、藥材,如丁香、紫草、秦皮、蘇木、白檀、蘇合香、珍珠等。各種配料有一千種以上。然後將油煙灰與這些輔料按比例配以膠料(膠料要用文火熬烊)加以拌和。

料拌好后,就像做饅頭那樣,把一大團墨放在案板上不斷地揉,並用一塊鋥亮的金屬方錘不斷地敲打,據說和料要反覆錘敲達“十萬杵”,這樣煙料和膠合料才能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,製成坯料。把墨揉敲到一定的細潔和柔軟時,就把這團墨按墨錠的重量分成若干小墨團,案板上有一台天平秤,每粒小墨團都上秤稱過。

接著就是成型。把小墨團按墨錠的外形,搓成長條或其它形狀后,放在墨板內加壓成型。原始的加壓方法是把墨板放在一隻作凳上,再用一根長約三公尺、十公分見方的硬木作為扛桿,工人就坐在硬木的一端加壓,一面加壓,一面在案板上把第二錠墨放進墨板,再從作凳上拿出笫一塊墨板,放入第二塊墨板,如此反覆操作。從墨板中拿出來的墨,是已成形的毛坯墨。

墨坯壓制出來后,依次放在一隻大竹匾內陰乾。所謂陰乾,就是不能放在太陽下曝曬,也不能烘烤,只能放在室內,讓它由內到外慢慢地自然干透。平放晾乾的初期,墨要不斷翻轉,使乾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復平整。晾墨環境的溫度、濕度要嚴格控制,風大、陽光直曬、過分乾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,以致產生碎裂紋。而濕度過大會使墨出現霉變,影響墨的質量。陰乾的時間很長,至少要半年以上。

墨乾燥后,還要將墨面上的款識紋樣作描金添彩處理。一般以描金色和銀色為主,所以叫描金。描金層要求光亮、整潔、色層均勻。描金不僅是為了好看,也有密封的作用,使墨保持一定的濕潤度。

為什麼古人讀書那麼奢侈,看看墨的製作工序你就明白,貧寒的學子是很難買得起墨的。

制墨業的發展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承創造了有利條件,歷代許多書畫精品能存至今,墨的優質起著很大的作用。果媽一向相信一分工,一分質,用這層層慢工制出來的墨,實在是寸墨寸金。如今,墨都是化工原料混合出來的,高效省力,但是印表機打出來的墨,不出一年就會褪色,可是你看看古代流傳下來的墨寶真跡,幾千年都依舊有鮮活的生命力,好像依舊能聞到墨香,延續著植物和礦物的生命。這就是傳統工藝的魅力:專註、沉澱、創造,一輩子就只用心把一件事做到極致。


“如果漢字”堅持原創,所有內容均為如果智培原創和首發(極少數轉載也已徵得作者同意),轉載請與如果智培聯繫。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    諮詢電話
    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