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墨,是文房四宝中必不可缺的消耗品,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,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。制墨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,体系完备,流传至今已经两千多年,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墨文化。看看下面的制墨工艺,你会对传统手工艺的慢工细活、精致细腻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墨锭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是炼烟,就是采集油烟灰。油烟灰是以松油、桐油、猪油和麻油等各种油料按不同比例配制成混合油,这种混合油经过不完全燃烧后产生的烟灰,就是制墨的油烟灰。燃烧时要严格控制火候、出入风口,掌握收烟时间,才能保证烟炱黑度、细度、油分、灰分。

明代的《天工开物》记载了烧油取烟法:将桐油、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,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。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,动作要敏捷,否则油烟过老。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,这是上等油烟,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。铁盖里层的油烟,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。每斤油只能刮取一两的上等油烟。

还有烧松木取烟法:在地上搭长十几丈(1丈=3.3米)长的竹棚,用纸和草席密封,竹棚和地面连接处,用泥土密封。竹棚上每隔一段开一个烟孔,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。

斩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,点火烤树干,让松香流净,即便残留一点松香,烧出的松烟质量也不好。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,从竹棚前端点火,连烧几天,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,待冷却后便可以到竹棚刮取松烟。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“清烟”,质量最好,供优质墨料,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,叫“混烟”,用做普通墨;前段刮取的松烟叫“烟子”,只供印刷用。

第二道工序是配料、拌料、成型。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,常常秘而不宣。通常包括鸡蛋白、鱼皮胶、牛皮胶和各种香料、药材,如丁香、紫草、秦皮、苏木、白檀、苏合香、珍珠等。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。然后将油烟灰与这些辅料按比例配以胶料(胶料要用文火熬烊)加以拌和。

料拌好后,就像做馒头那样,把一大团墨放在案板上不断地揉,并用一块锃亮的金属方锤不断地敲打,据说和料要反复锤敲达“十万杵”,这样烟料和胶合料才能达到细腻均匀的程度,制成坯料。把墨揉敲到一定的细洁和柔软时,就把这团墨按墨锭的重量分成若干小墨团,案板上有一台天平秤,每粒小墨团都上秤称过。

接着就是成型。把小墨团按墨锭的外形,搓成长条或其它形状后,放在墨板内加压成型。原始的加压方法是把墨板放在一只作凳上,再用一根长约三公尺、十公分见方的硬木作为扛杆,工人就坐在硬木的一端加压,一面加压,一面在案板上把第二锭墨放进墨板,再从作凳上拿出笫一块墨板,放入第二块墨板,如此反复操作。从墨板中拿出来的墨,是已成形的毛坯墨。

墨坯压制出来后,依次放在一只大竹匾内阴干。所谓阴干,就是不能放在太阳下曝晒,也不能烘烤,只能放在室内,让它由内到外慢慢地自然干透。平放晾干的初期,墨要不断翻转,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自行恢复平整。晾墨环境的温度、湿度要严格控制,风大、阳光直晒、过分干燥都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匀,以致产生碎裂纹。而湿度过大会使墨出现霉变,影响墨的质量。阴干的时间很长,至少要半年以上。

墨干燥后,还要将墨面上的款识纹样作描金添彩处理。一般以描金色和银色为主,所以叫描金。描金层要求光亮、整洁、色层均匀。描金不仅是为了好看,也有密封的作用,使墨保持一定的湿润度。

为什么古人读书那么奢侈,看看墨的制作工序你就明白,贫寒的学子是很难买得起墨的。

制墨业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,历代许多书画精品能存至今,墨的优质起着很大的作用。果妈一向相信一分工,一分质,用这层层慢工制出来的墨,实在是寸墨寸金。如今,墨都是化工原料混合出来的,高效省力,但是打印机打出来的墨,不出一年就会褪色,可是你看看古代流传下来的墨宝真迹,几千年都依旧有鲜活的生命力,好像依旧能闻到墨香,延续着植物和矿物的生命。这就是传统工艺的魅力:专注、沉淀、创造,一辈子就只用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。


“如果汉字”坚持原创,所有内容均为如果智培原创和首发(极少数转载也已征得作者同意),转载请与如果智培联系。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咨询电话
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