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    進了臘月,離過年就近了。你知道臘月為什麼是臘月嗎?

“臘”字的古音是xī,是形聲字。月字旁表示肉,“昔”是形旁也是聲旁。“昔”的意思是“往日的”、“舊時的”,和“肉(月)”合起來表示:陳舊的肉。“臘”的本義就是陳肉、干肉。也可以作動詞,表示曬乾、製成干肉。

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提到“然得而臘之以為餌……”。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:然而捉到它(永州的這種奇異的蛇)后把它晾乾用來做成藥餌,就可以治病。這裡的“臘”,就是曬乾、製成干肉。

而臘肉的“臘”,原本是“臘”,從肉(月=肉),巤(liè)聲。古代陰曆十二月,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要祭祀眾神。“臘”的本義就是年終祭祀,是一種祭祀的祭名(《說文》:冬至后三戌,臘祭百神)。“臘”也就從祭祀發生時的陰曆十二月,變成了陰曆年的最後一個月。臘月(臘月)就是這麼來的。

這下你就知道了,臘()肉與臘()肉不是同一種肉。“臘肉”是在臘月腌制的肉,“臘()肉”就是干肉。漢字簡化時,將“臘”和“臘”合併為“臘”,臘月,也就變成臘月;臘肉,也就變成了臘肉。

現在正值農曆十二月,也就是漢族民間俗稱的“臘月”。農曆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,俗稱為歲尾,有臘冬、殘冬、窮冬、臘月、冰月、余月、極月、清祀、冬素等30多種稱呼。其中,人們最熟悉的就是“臘月”了。

之所以叫“臘月”,是因為“臘”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“祭”名,南北朝時期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(臘八),漢族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,拜神敬祖,以祈福求壽,避災迎祥。這種祭奠儀式稱為“獵祭”(看好,是打獵的“獵”,繁體字也是“”:從犬,巤liè聲)。

因為“臘”與“獵”通假,“獵祭”遂寫成了“臘祭”。這種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,到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統一中國,下令制定曆法,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“臘月”,十二月初八日叫“臘日”。

臘月也還通蠟月,不管是“臘()月”還是“蠟()月”還是“獵()月”,都有巤liè,在這些字里巤liè是聲旁,那它本來是什麼意思呢?

巤liè,就是毛髮。巛像頭髮的樣子,中間的部分是從“囟”變來的,囟(xìn)是象形字,是連合胎兒或新生兒顱頂蓋各骨間的膜質部,也就是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地方,也稱“囟腦門兒”、“頂門兒”。“巤”的整個字形就是腦袋上下的頭髮、毛髮。

臘月是年歲之終,古代農閑的人們沒什麼事,就出去打獵。一是多弄些食物,以彌補糧食的不足,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。自周代以來,歲末的臘祭世代相沿,一直到現在。魯迅的小說《祝福》中,魯四老爺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,這祝福實際上就是臘祭,祭祀祖先諸神,供物豐盛,場面隆重,氣氛肅穆,祈禱虔誠,是名副其實的“一年之大祭”。

臘月里的祭祀,最流行的就是臘八和小年。臘八就是十二月初八,各大寺院用果子雜拌煮粥,分食眾僧,民間也用雜糧做成“臘八粥”,有的農民還要將“臘八粥”甩灑在門、籬笆、柴垛等上面,以祭祀五穀之神。

十二月二十三,俗稱“小年”,是祭“灶神”的日子,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“灶神”。

臘月,是迎接春節的前奏。春節,是中國人最為隆重的節日;在臘月這個前奏里有著豐富的內容。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,然後人們要掃房、請香、祭灶、封印、寫春聯、辦年貨,直到除夕夜。廣義地說過年,可以說從喝臘八粥就開始了,一直要過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。


“如果漢字”堅持原創,所有內容均為如果教育原創、整理和首發,轉載請與如果教育聯繫。


如果漢字,最聰明的漢字學習法。有3-12歲分級課程,歡迎合作。

聯繫方式:gehui@incasedo.cn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    諮詢電話
    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