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果果今年五歲,學漢字要比其他孩子晚一點點,首先,我不想讓她在完全沒有概念的情況下學會多少字,那對她毫無意義,讓她自然對漢字有興趣比什麼都重要;其次,就像我不主張孩子過早知道畫畫技巧一樣,讓她對每一件事有想象和發揮的空間也無比寶貴。

孩子上幼兒園之後,有一天拿回幼兒園發的識字卡,我一看就無語了:這些卡片上的字都有一定難度,而且老師是要求孩子完全在死記硬背的情況下認識和會寫。別說孩子現在沒有這樣的無規律記憶能力,就算有,我也不想讓她在這種情況下識字。這樣背下割裂的知識有意義嗎?

果果喜歡畫畫,她畫的每幅畫我都會記上日期和內容,她特別喜歡看我在她的畫上寫內容,好像感覺自己的“作品”被重視,頭幾次她看我記,眼睛閃著亮晶晶的光芒:“你再畫啊!你教我畫這個!(她認為大人寫字是畫畫)”後來她畫完經常會在畫紙的後面給我打格:“給我記在格里!”她對漢字的興趣首先是從漢字和她的聯繫開始的,並且她認為她的畫和我的字是一樣的東西。這讓我更加意識到,對孩子來說,漢字說白了就是圖畫。

孩子理解的往往才是事情的本來面目,漢字其實也真的就是圖畫:“山”像一座山,“水”像長流水,“月”像一彎月,“魚”像一條魚,中間低下去就是“凹”,中間高出來就是“凸”。漢字的象形特點符合孩子天然的認知,能給孩子帶來直接的體驗和智慧的啟迪。

此外漢字還蘊含著豐富的故事和道理。月亮彎的時候比圓的時候多,古人就把“月”字寫成彎彎的月牙;“雨”字的樣子就像水從雲層降下地面:字頂部的“一”像天穹,框框像低垂的雲團,雨水零落其間。

漢字本身的圖畫和故事特徵對孩子有很強的吸引力,也符合孩子接受事物的特點,為什麼不用這種方法去教孩子呢?反而要拋棄精華,讓孩子機械記憶,這不是丟了西瓜撿芝麻么?

我是學中文的,又經常接觸一些老外,老外具有更多的探索精神,在學漢字上,老外關注的是漢字的“how and why”,就是這個字是怎麼回事,為什麼這麼寫。沒生果果的時候,我被老外問得多了查閱的多了,才漸漸發現,漢字最有魅力的地方正是這背後的“how and why”,這是我在大學中文課上都沒有被系統教授過的,我們學習過語音學語義學語言學,卻唯獨沒有學過漢字的文化。漢字的how and why,呈現的不僅僅是圖畫、故事、審美、哲學、思辨,更是東方的大智慧:就比如“一”,寫法最簡單,就是一橫,可是這一橫可不簡單,古人認為混沌是“一”,分出天地為“二”(“二”的兩橫表示天地兩極。上面一橫是天,下面一橫是地);天地又生出人,天地人就為三;又生出宇宙萬物來。而孔子又說“一貫三為王”,“王”的三橫代表天、地、人,中間用一豎來貫穿,通曉天地人的,就是“王”了!

再比如“習”字,像羽毛,表示鳥的翅膀,本義是小鳥反覆地試飛。這樣的一個字里,有形象(羽毛),有含義(練習),有世界觀(熟練出真知),有方法論(撲打羽毛,反覆練習),還有什麼是比這更豐富的?

再比如“進”字,裡面原本是“隹”,象小鳥,辶表示腳趾,獸能退走,魚能退游,鳥卻不能退飛,因為鳥腳只能前進不能後退,就用它來表示前進。這樣講給果果聽,果果能想到好多有意思的問題,比如鳥獸蟲魚的走路方式,這樣的思考讓人高興,這樣問出的答案,才會記得深刻。並且她知道了,看到字里有走之旁的,即使不認識,也會想到這個字可能和腳的動作有關。

果果會經常找我玩這樣的遊戲:在紙上寫出幾個一樣的字,我們倆輪流用這個字變成新的字。比如她會連寫五個“人”,讓我一起變,她先添一筆變個“大”,我再變個“太”,她又變個“天”,我再變個“犬”,再告訴她犬上加兩個“口”就是“哭”。還沒等我說“哭”字是怎麼回事,她就指著新知道的“哭”對我說:“上面兩個口像兩隻眼睛,點點像眼睛里流出來的眼淚,下面的大是個人!這個人在哭啊!”我很高興地為她點了個贊!雖然和“哭”本來的意義有一些差別(兩個口表示不停地高聲呼喊,中間像一個人捶胸頓足地號哭),但她能這樣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,有形象有邏輯,並且能和以前的認知聯繫(“大”確實表示人),是多麼值得鼓勵!這樣去認識漢字,漢字對她就不再是枯燥的符號,而是有故事有感情的,她才會親近漢字、理解漢字、愛上漢字。你每天接觸的東西是你熱愛的東西,還有什麼是比這更讓人高興的!

果果的大名里有個“曦”字,果果4歲的時候,為了讓她會寫自己的名字,我把“曦”字拆成幾部分:

1、“日”字她之前就會寫,也知道“日”是從太陽變的。

2、“羊”字像羊頭,“羊”的豎不出頭,就是“羲”上面的部分。

3、“羲”下面的部分我把它拆成“戈”和“秀”。講“戈”之前先講的“我”,講“我”之前先講“手”:“手”像一隻手;“戈”是一種武器,“我”就是手裡拿著武器,吶喊示威,後來變成對自己的稱呼;

4、講“秀”之前先講的“木”:十個人打架八個人拉(十和八組成木),“木”字是樹的樣子變來的:一橫是枝葉變來的,下面的部分是樹根變來的;“木”字加一撇就是禾苗的“禾”,像禾苗的樣子;乃字像“奶”字的那半部分,像奶奶彎著腰,折一下,再折一下。寫“羲”的時候“禾”和“戈”用一個大長橫,不寫“乃”字的那一撇,組合在一起,就成了。

5、為了學會曦字,她學會了日、羊、木、禾、乃、秀、手、戈、我。最後我鼓勵她:這個曦字很難寫,很多大人都不會!你們班一定沒有一個小朋友會寫這個“曦”字!她興緻很高,只用了一小會兒就學會了,並且她能記住每個部件的意義,最初寫的時候還會一邊寫一邊念叨部件名稱。而後每次她再畫畫,就會自己寫上名字,雖然結構不總那麼和諧,勾有時候也是反的,但她自己總是很得意。有時候還會找愛地問:“為什麼你們給我起這樣的名字啊?”我說:“曦是早晨的陽光啊!你是早上生的,是爸爸媽媽的陽光。”她每次聽了都很滿足。

我不希望她按照識字卡片去機械記憶,幼兒園有這樣的作業,她寫不寫我也隨便她(其實我內心是很反感一個字寫多少遍的,我反覆告訴她學習就是遊戲,不是任務)。用這種形象+抽象的方式教她,一開始進步並不明顯,我也不在意,就當個好玩的事兒給她講,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,她的識字寫字能力真的是突飛猛進,而且她會舉一反三,會聯想,會組合,會換部件,換形旁,換聲旁,換筆劃,還能說出她自己的道理,真是玩得不亦樂乎,一下子就遠遠超過了很多起步比她早付出比她多的孩子(這種享受過程的識字方式也會讓她淡化和他人對結果的攀比)。更寶貴的是,她逐漸在這樣的學字方式中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,還保持了對漢字的興趣,她會認為這是遊戲,經常拿著幾隻彩筆過來說:“媽媽我們玩寫字遊戲!”

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漢字教育,包括《新華字典》告訴我們的,都是漢字的結果,就是這個字必須要這麼寫。而我想告訴孩子的,是漢字的過程:它為什麼這麼寫。記住一個字的筆順和布局,你只動用了記憶力;而知道一個字的故事和脈絡,你鍛煉的卻是思維能力!會思維了,記憶根本就不叫個事!孩子在想象力豐富的時期,我從來不要求果果按筆順寫字(因為圖畫不會硬性規定必須先畫什麼后畫什麼),也從不讓她一個字寫多少遍來強化記憶,我只告訴她這個字是怎麼回事,因為它描述的是這個意思,所以它這麼寫、這麼用。這樣,才叫認識一個字。

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,但我希望孩子能在被灌輸的同時學會思辨,能在知其然之外知其所以然。


如果漢字,講述漢字的how and why

用心做的內容,你值得體驗。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    諮詢電話
    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