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果果今年五岁,学汉字要比其他孩子晚一点点,首先,我不想让她在完全没有概念的情况下学会多少字,那对她毫无意义,让她自然对汉字有兴趣比什么都重要;其次,就像我不主张孩子过早知道画画技巧一样,让她对每一件事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也无比宝贵。

孩子上幼儿园之后,有一天拿回幼儿园发的识字卡,我一看就无语了:这些卡片上的字都有一定难度,而且老师是要求孩子完全在死记硬背的情况下认识和会写。别说孩子现在没有这样的无规律记忆能力,就算有,我也不想让她在这种情况下识字。这样背下割裂的知识有意义吗?

果果喜欢画画,她画的每幅画我都会记上日期和内容,她特别喜欢看我在她的画上写内容,好像感觉自己的“作品”被重视,头几次她看我记,眼睛闪着亮晶晶的光芒:“你再画啊!你教我画这个!(她认为大人写字是画画)”后来她画完经常会在画纸的后面给我打格:“给我记在格里!”她对汉字的兴趣首先是从汉字和她的联系开始的,并且她认为她的画和我的字是一样的东西。这让我更加意识到,对孩子来说,汉字说白了就是图画。

孩子理解的往往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,汉字其实也真的就是图画:“山”像一座山,“水”像长流水,“月”像一弯月,“鱼”像一条鱼,中间低下去就是“凹”,中间高出来就是“凸”。汉字的象形特点符合孩子天然的认知,能给孩子带来直接的体验和智慧的启迪。

此外汉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道理。月亮弯的时候比圆的时候多,古人就把“月”字写成弯弯的月牙;“雨”字的样子就像水从云层降下地面:字顶部的“一”像天穹,框框像低垂的云团,雨水零落其间。

汉字本身的图画和故事特征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,也符合孩子接受事物的特点,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去教孩子呢?反而要抛弃精华,让孩子机械记忆,这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么?

我是学中文的,又经常接触一些老外,老外具有更多的探索精神,在学汉字上,老外关注的是汉字的“how and why”,就是这个字是怎么回事,为什么这么写。没生果果的时候,我被老外问得多了查阅的多了,才渐渐发现,汉字最有魅力的地方正是这背后的“how and why”,这是我在大学中文课上都没有被系统教授过的,我们学习过语音学语义学语言学,却唯独没有学过汉字的文化。汉字的how and why,呈现的不仅仅是图画、故事、审美、哲学、思辨,更是东方的大智慧:就比如“一”,写法最简单,就是一横,可是这一横可不简单,古人认为混沌是“一”,分出天地为“二”(“二”的两横表示天地两极。上面一横是天,下面一横是地);天地又生出人,天地人就为三;又生出宇宙万物来。而孔子又说“一贯三为王”,“王”的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中间用一竖来贯穿,通晓天地人的,就是“王”了!

再比如“习”字,像羽毛,表示鸟的翅膀,本义是小鸟反复地试飞。这样的一个字里,有形象(羽毛),有含义(练习),有世界观(熟练出真知),有方法论(扑打羽毛,反复练习),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丰富的?

再比如“进”字,里面原本是“隹”,象小鸟,辶表示脚趾,兽能退走,鱼能退游,鸟却不能退飞,因为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,就用它来表示前进。这样讲给果果听,果果能想到好多有意思的问题,比如鸟兽虫鱼的走路方式,这样的思考让人高兴,这样问出的答案,才会记得深刻。并且她知道了,看到字里有走之旁的,即使不认识,也会想到这个字可能和脚的动作有关。

果果会经常找我玩这样的游戏:在纸上写出几个一样的字,我们俩轮流用这个字变成新的字。比如她会连写五个“人”,让我一起变,她先添一笔变个“大”,我再变个“太”,她又变个“天”,我再变个“犬”,再告诉她犬上加两个“口”就是“哭”。还没等我说“哭”字是怎么回事,她就指着新知道的“哭”对我说:“上面两个口像两只眼睛,点点像眼睛里流出来的眼泪,下面的大是个人!这个人在哭啊!”我很高兴地为她点了个赞!虽然和“哭”本来的意义有一些差别(两个口表示不停地高声呼喊,中间像一个人捶胸顿足地号哭),但她能这样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,有形象有逻辑,并且能和以前的认知联系(“大”确实表示人),是多么值得鼓励!这样去认识汉字,汉字对她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,而是有故事有感情的,她才会亲近汉字、理解汉字、爱上汉字。你每天接触的东西是你热爱的东西,还有什么是比这更让人高兴的!

果果的大名里有个“曦”字,果果4岁的时候,为了让她会写自己的名字,我把“曦”字拆成几部分:

1、“日”字她之前就会写,也知道“日”是从太阳变的。

2、“羊”字像羊头,“羊”的竖不出头,就是“羲”上面的部分。

3、“羲”下面的部分我把它拆成“戈”和“秀”。讲“戈”之前先讲的“我”,讲“我”之前先讲“手”:“手”像一只手;“戈”是一种武器,“我”就是手里拿着武器,呐喊示威,后来变成对自己的称呼;

4、讲“秀”之前先讲的“木”:十个人打架八个人拉(十和八组成木),“木”字是树的样子变来的:一横是枝叶变来的,下面的部分是树根变来的;“木”字加一撇就是禾苗的“禾”,像禾苗的样子;乃字像“奶”字的那半部分,像奶奶弯着腰,折一下,再折一下。写“羲”的时候“禾”和“戈”用一个大长横,不写“乃”字的那一撇,组合在一起,就成了。

5、为了学会曦字,她学会了日、羊、木、禾、乃、秀、手、戈、我。最后我鼓励她:这个曦字很难写,很多大人都不会!你们班一定没有一个小朋友会写这个“曦”字!她兴致很高,只用了一小会儿就学会了,并且她能记住每个部件的意义,最初写的时候还会一边写一边念叨部件名称。而后每次她再画画,就会自己写上名字,虽然结构不总那么和谐,勾有时候也是反的,但她自己总是很得意。有时候还会找爱地问:“为什么你们给我起这样的名字啊?”我说:“曦是早晨的阳光啊!你是早上生的,是爸爸妈妈的阳光。”她每次听了都很满足。

我不希望她按照识字卡片去机械记忆,幼儿园有这样的作业,她写不写我也随便她(其实我内心是很反感一个字写多少遍的,我反复告诉她学习就是游戏,不是任务)。用这种形象+抽象的方式教她,一开始进步并不明显,我也不在意,就当个好玩的事儿给她讲,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,她的识字写字能力真的是突飞猛进,而且她会举一反三,会联想,会组合,会换部件,换形旁,换声旁,换笔划,还能说出她自己的道理,真是玩得不亦乐乎,一下子就远远超过了很多起步比她早付出比她多的孩子(这种享受过程的识字方式也会让她淡化和他人对结果的攀比)。更宝贵的是,她逐渐在这样的学字方式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,还保持了对汉字的兴趣,她会认为这是游戏,经常拿着几只彩笔过来说:“妈妈我们玩写字游戏!”

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汉字教育,包括《新华字典》告诉我们的,都是汉字的结果,就是这个字必须要这么写。而我想告诉孩子的,是汉字的过程:它为什么这么写。记住一个字的笔顺和布局,你只动用了记忆力;而知道一个字的故事和脉络,你锻炼的却是思维能力!会思维了,记忆根本就不叫个事!孩子在想象力丰富的时期,我从来不要求果果按笔顺写字(因为图画不会硬性规定必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),也从不让她一个字写多少遍来强化记忆,我只告诉她这个字是怎么回事,因为它描述的是这个意思,所以它这么写、这么用。这样,才叫认识一个字。

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,但我希望孩子能在被灌输的同时学会思辨,能在知其然之外知其所以然。


如果汉字,讲述汉字的how and why

用心做的内容,你值得体验。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咨询电话
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