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“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,故名曰大暑。”(此时天气比小暑热得多,因此叫大暑)大暑节气正值“三伏天”里的“中伏”前后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,农作物生长最快,当然气温也最高。
伏,由“人”和“犬”组成,“人”代指猎人;“犬”表示猎犬;合起来就是猎人带着猎犬在野外趴卧、伺机出击,也就是埋伏。“伏”有伏藏的意思。从夏至开始,白昼开始变短,夜晚开始变长,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,因此把三伏定名为“伏”。
三伏说起来也大有讲究,首先和干支记时相关。
我国古代用天干、地支合并记载时间。(天干: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;地支: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)三伏和三庚相关,“三庚”就是遇上3个“庚”字,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。由于天干是10个,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,如庚子日、庚寅日、庚辰日等。一年365天(闰年366天)不是10的整数倍,因此庚日变化不定,每年入伏的日期就会不同。
三伏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,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。
大暑期间的三伏天,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,也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,中国民间有饮伏茶,晒伏姜,烧伏香等习俗;中医更是主张在这一时期“冬病夏治”,固住阳气,比如民间流行的“三伏贴”,就是用这种原理温煦人体的肌肤和五脏六腑,预防一些虚寒性疾病。
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腐草为萤;二候土润溽暑;三候大雨时行。”
一候腐草为萤,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。萤火虫分水生与陆生两种,陆生的萤火虫把卵产在枯草上,大暑时,萤火虫卵化而出,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。
萤火虫又名夜光、夜照、流萤、宵烛、耀夜等(都很贴切),是一种小型甲虫,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,故名为萤火虫。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,约有近2000种,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有黑萤、姬红萤、窗胸萤等。
萤火虫能发光,是因为有专门的发光细胞。萤火虫可以利用特有的闪光信号来定位并吸引异性,少数萤火虫也利用闪光信号进行捕食;萤火虫的光还有一种作用是作为警戒信号,当萤火虫受到刺激时也会发出亮光。
二候土润溽暑,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,土地也很潮湿。大暑天气既热又潮湿,是因为入伏后,地表湿度变大,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,进入三伏,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,天气就最热;而夏季雨水多,空气湿度大,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,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。
三候大雨时行,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,这大雨使暑湿减弱,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。
大暑酷热,送大家一首白居易《消暑》诗,消消暑,心静自然凉。
《消暑》
唐·白居易
何以消烦暑,端坐一院中。
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
散热有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
此时身自保,难更与人同。
如果汉字,用心做的原创内容,通过一个字,学会一片字!帮助孩子抓住汉字规律,理解汉字文化,掌握思维方法,举一反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