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大雪”,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;“大者,盛也,至此而雪盛也。”到了这个时段,雪往往下得大、范围也广。
到了这个节气,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冻成狗。
所以这次我们就说说偏旁部首的御寒功能。
不信你听我掰扯掰扯。
有建筑特征的偏旁里面,最冷的要算点横头(也叫京字头)。
就是这个:
“亠”
点横头的建筑特点从它的结构就能一目了然。
那就是:没有围墙!
比如亭子的“亭”——“亠”是房顶,“丁”就象矗立的亭柱。“亭”就是供人休息的亭台。
有木有觉得冷风从亭子四面八方嗖嗖刮进来?
所以我们说“亭”,常说:凉亭。
再比如京城的“京”—— “京”的本义是高冈,字形像一座高高的城,“亠”是楼的尖顶,中间有城楼,下面有城墙。因为国都多建在高地上,所以“京”又引申为“首都”。
还有高处不胜寒的“高”——在甲骨文中,“高”就像一层层的楼台高耸的样子。上面是尖顶,中间有城楼,字形的最下方还有一个“口”,用来表示建筑物的门口。
相比“亠”,有个和它相似的部首就暖和多了!
那就是:
“宀”
“宀”是人工建造的正式的房屋:有墙壁和梁柱,上面有左右倾斜的屋檐,顶端还有屋顶。
比如“家”,宝盖头表示房屋,下面的“豕”表示猪,“家”的字面含义就是房屋里有猪就是人家。
为什么房里有猪就是“家”呢?
猪就是人们最早饲养的家畜。那时候房子的结构一般是上下两层,上面住人,下面做猪圈。因此,凡是有“猪圈”的地方,就是有“人家”的标志。
再比如“宫”——甲骨文的“宫”字就象房屋的样子。在穴居时代,“宫”就是洞窟:外围象洞门,里面的小框框象彼此连通的小窟,即人们居住的地方。“宫”就是古代对房屋、居室的通称,到了秦、汉以后才特指帝王的宫殿,这时候“吕”就像围墙内的房屋,“宀”表示屋宇,这就是帝王的“宫”。
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比较:
“亠”与“宀”字形很像,涵义也接近,都可以表示屋顶,但“亠”多表示事物的尖顶,表达的是顶端的一个点,“宀”是房屋屋顶及两侧的墙壁,表达的是“覆盖”。
[宝盖头的建筑含义(红色部分)]
“宀”还演绎出另外一个和它很像的偏旁,那就是这个:
“穴”
“穴”上面是“宀”,表示覆盖物;下面两边表示洞口。远古的先民在没有房子的时候,就把洞穴当做房屋哦。
比如窑洞的“窑”——“窑”是会意字。从穴,从缶( fǒu)。穴,表示洞穴、土室;“缶”是一种瓦器。“窑”就表示烧制瓦器的地方,本义是烧砖瓦陶瓷器的灶。
[金文-窑]
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,这一“穴居式”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。在中国陕甘宁地区,黄土层非常厚,人们就创造性地利用了这一特点,凿洞而居。
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。夏天凉快就不用说了,因为大部分窑洞是背靠山崖而建造的;冬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?
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,这种造型不仅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思想,更重要的是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,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,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。
牛吧?
同样是依靠地形,有一个偏旁可比穴字头冷多了。那就是:
“广”
“穴”与“广”都是依靠山势地形来建造的,利用了环境的特点,不过相比深挖的“穴”,敞开的“广”代表的建筑更加漏风,比如“庄”和“庙”。
繁体字的“庄”写作“莊”,由艹(艸)和“壮”组成,表示草茂盛的;简体字的“庄”由“广”和“土”组成,表示村庄有大片土地。“庄”的本义就是草木茂盛,引申为村庄。
“庙”的繁体字写作“廟”,是由“广”和“朝”组成的会意字。“广”像房屋,表示庙是供奉祖先的房屋。“朝”在这里是朝廷的意思,表示庙里供奉的人与朝廷同尊。简体字的“庙”从“广”、从“由”,“由”指由来,表示宗庙是家族的根源。
和广字框的时而漏风、时而高大上相比,“人字头”在对建筑的表达上就简易很多。
好好看看它:
人
它不经常表达和这个字形相似的建筑,但是只要它在字里是这个意思,就很草率。
比如茅舍的“舍”——“舍”字上面的部分,象一个简易的茅屋;下面的“囗”,代表村邑,“舍”的造字本义就是村邑中供人暂住的简易客店。
再比如仓库的“仓”——“仓”是象形字。甲骨文的“仓”字,上面象顶盖,中间象一扇门,下面是进出的口儿(也有说下面表示的是粮仓门口的础石)。合起来表示粮仓。
说到这,我们简单理一理,大家就清楚了。
如果是纯人工建筑,就御寒程度强弱来说,就是:宀>人>亠。
如果是借助地形的半人工建筑,就是穴>广。
非得混在一起说,那就是宀>人>穴>广>亠。
看,就一个偏旁部首,就能纤毫毕现地表达如此丰富的建筑内涵,一目了然,特征鲜明。所以说,认字不等于识字。你认识它,你又不见得认识它。
如果汉字,用心做的原创内容,通过一个字,学会一片字!帮助孩子抓住汉字规律,理解汉字文化,掌握思维方法,举一反三。
联系方式:gehui@incasedo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