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锤万凿出深山,
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粉骨碎身浑不怕,
要留清白在人间。
——[明]于谦《石灰吟》
这首诗是于谦在12岁的时候写的。他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,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,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,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。于谦深有感触,便作出这首铿锵有力的诗,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。
诗里说的白,就是灰白。
在色彩上,白与黑相对,是两个极端。黑表现为光消失的极致,吞没一切色彩。而白则是光存在的极致,释放一切色彩。在物理学里,白光能反射所有的色光,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丰富多彩的颜色。
2000多年前,孟子问他的学生告子:天生的即为天性,就像白被称作白吗?如果是这样,白羽之白像白雪之白,白雪之白和玉之白又一样吗?
我们现在知道,白雪的白偏冷,白玉的白偏暖,所以白玉的白也被称作暖白。
看起来空无一色的白,在古代却有十分丰富的色相、各种白:
象牙白:象牙一样的乳白色。
雪白:像雪一样洁白。
月白:淡蓝色。
荼白:荼蘼花一样的颜色。
霜白:白霜一样的白色。
花白:白色和黑色混杂的、斑白的、夹杂有灰色的白。
鱼肚白:类似鱼腹部的白色、是黎明时东方的天色。
铅白:铅粉的白色。
银白:带银光的白色。
青白:白而发青,尤其指脸上没有血色。
此外还有纯白、洁白、净白、粉白、亮白、莹白、米白、乳白、素白、齿白、锌白、苍白、葱白、斑白、牡蛎白、珍珠白、玉石白、羊毛白、羊脂白……
一个这么素的白色,居然还有这么多区分,古人观察力的细微实在太让人惊叹。如果再追究下去,在以白为部首的字里,还有许多特定的白:有形容月之白的“皎”,有描述人之白的“皙”,霜雪之白称为“皑”,玉之青白称为“碧”……我们看看这些“白”是怎样被发现的,你就会对古人更加五体投地:
皑——雪一样的白色就是皑。“皑”里的“白”表示白雪,岂(qǐ)是声旁,现在qǐ的发音和ái相差很多,可是在古时候,岂(qǐ)和表示安乐的“恺”(kǎi)是一个字,kǎi和皑(ái)是不是就很像了?
皎——月光的白就是皎。“白”指白色月光。“交”表示交错。合起来就表示月光与月影相交错,引申为(月光)洁白明亮。
皙——“皙”上面的“析”=木+斤,“斤”是斧头,“析”就是用斧头把树木剖开(类似于劈柴)。“析”与“白”合起来就表示木材最里面的颜色。小朋友如果看过劈柴,一定会发现木材里面的颜色就是带点微黄的白色。因为这种颜色接近中国人的肤色,所以古人就把皮肤的白称为“皙”,“白皙”就是这么来的。
皦——皦字看起来难写,我们把它拆开就不难了:皦=白+白+方+攵,第一个白是白光,后面的白+方+攵=敫,“敫”的本义就是由点到面的扩散,再和第一个“白”合起来,就表示白光闪耀、光亮洁白。一般阳光的白和玉石的白,就称为“皦”(都有光的流动)。
碧——碧=王+白+石,合起来就是青白色的玉石(“王”表示玉)。
无论哪种白色,都是洁白纯净的化身。因此“白”还有清正、清白的含义,象征君子洁净的人格。白色的这种清白特质,是古代无数仁人志士、明君贤臣共同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。追求清白,宁为玉碎,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。
屈原说为人也要像橘一样“精色内白,类任道兮。”(外观精美内心洁净,像有道德的君子)藏族以白色代表纯净的内心,蒙古人将善心称为“白心”,白族人甚至直接以“白”来命名自己的民族。从吉祥的白鹤到白衣飘飘的神仙,从一生的精神追求到生命最后一程的陪伴,白色用它的“无”,盛放了丰富的“有”。
“如果汉字”所有内容均为如果智培原创和首发(极少数转载也已征得作者同意),转载请与如果智培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