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創兒歌】

四季腳步走到冬,

好像繩結有始終。

秋收冬藏水成冰,

待到春來又一重。

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立冬。

立冬與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稱“四立”、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。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-8日之間,農曆的十月。

立,有“建、始”的意思,表示冬季自此開始。“冬”是終了的意思,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,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,有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。

過去是個農耕社會,勞動了一年,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,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。諺語就有“立冬補冬,補嘴空”。

 

立冬是農曆十月的大節,漢魏時期,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,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,請死者保護生靈,鼓勵民眾抵禦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。在漢族民間有祭祖、飲宴、卜歲等習俗,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,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,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,農民自己也用飲酒與休息犒賞自己。於是就有了立冬吃水餃的風俗。秋收冬藏,這一天,人們想要改善一下生活,就選擇了“好吃不過餃子”。

 

“冬”是四季的最後一個季節,“冬”字上面的部首——“”(zhǐ),叫折文,是甲骨文“止”字的變形,和腳或行走有關,夂也和“終”是一個字,表示終止

早期的“冬”字和結繩記事有關,像在繩子的兩端打結,用繩結來表示一年的終結;下面的兩點是從冰變來的,表示冬天很寒冷。

24節氣的每個節氣都有三候,平均5天一候。

立冬的三候是:“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凍;三候雉入大水為蜃。”

水始冰,是說到了立冬,水已經能結成冰;

地始凍,是土地開始凍結;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立冬之時,便是冰凍之始。

 

三候“雉入大水為蜃”。“大水”指的是海;雉是指野雞一類的大鳥,蜃為大蛤。立冬后,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,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、顏色相似的大蛤。所以,古人認為立冬后雉便變成大蛤了。這樣的說法充滿想象。事實上,冬來候鳥南遷,所以人們很難再見到雉雞;而雨水減少,海水與河流的水位也就相應減退,於是,人們便常常可以在裸露的沙灘上看見大蛤了。

 

 

大家還記不記得,寒露節氣的三候(一候鴻雁來賓;二候雀入大水為蛤;三候菊有黃華。)其中第二候和立冬的第三候很相似,都是天上飛的鳥類化為海生物,而且都是化為蛤。這都是古人通過細緻的觀察、合理卻大膽的想象,把飛物化為潛物的表現。

李白有一首《立冬》,詩句像乍起的冬寒一樣清寒料峭:

凍筆新詩懶寫,

寒爐美酒時溫。

醉看墨花月白,

恍疑雪滿前村。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    諮詢電話
    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