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,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,地面的露水更冷,快要凝結成霜了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這樣形容寒露:“九月節,露氣寒冷,將凝結也。”

寒露和白露,只有一個字的差別,都是用露水的變化來形容節氣,而且都是秋季節氣。但是它們還是有很大區別的:白露和寒露相差一個月,每年97日到9日是白露節氣,每年的108日或9日是寒露節氣。而且寒露節氣的露水比白露寒冷,通常凝結成霜。所以“寒露”之後,就是“霜降”。

白露、寒露、霜降三個節氣,都表示水汽凝結現象,而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。到了寒露,我們可以隱約聽到冬天的腳步聲了。

 

民間有諺語說: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腳不露。”這句諺語提醒大家:白露節氣一過,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;寒露節氣一過,連腳也要包裹嚴實,要注重足部保暖。

這和寒字的含義也很貼合。

金文的“寒”,外部是“宀”(mián),代表房屋,中間是“人”,“人”的周圍有“草”,下方的兩橫表示人的的腳下有“冰”。這個字形象地刻畫了茅屋裡的人,光著腳踩在兩塊冰上,他在周圍放了一些稻草取暖,仍無法禦寒。而且,古人一向認為“寒從足下生”,腳踩在冰上的“寒”字也詮釋了這一點。

寒露分為三候:“一候鴻雁來賓;二候雀入大水為蛤;三候菊有黃華。”

一候鴻雁來賓,是說在這個節氣中,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。到了仲秋前後,先到的為主,季秋後到的為賓。宋朝周敦頤的《通書》上也說是“鴻雁來濱”。濱,指水邊,是說到了這個時節,鴻雁已經遷徙到水邊,也是說得通的。

二候雀入大水為蛤(),是說深秋天寒,雀鳥都不見了,古人看到海邊(“大水”指的是海)突然出現很多蛤蜊,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,所以便以為這些蛤蜊是雀鳥變成的。這也是古人把飛物化為潛物的表現。

三候菊有黃華,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。在古人看來,草木皆華于陽,獨菊華于陰,而且菊花顏色金黃,黃色在五行中對應“土”,正應了季秋土旺的特性。

其實,最適合寒露節氣的植物,除了菊花,還有芙蓉花。

芙蓉花學名木芙蓉,又名拒霜花、醉芙蓉,為錦葵科木槿屬,原產我國西南部。從“拒霜花”這個名字,就可以看出芙蓉的開放時間,剛好是寒露前後。木芙蓉高的可達數丈,芙蓉花繁盛豐茂,又頗為淡雅素美,還開放在深秋寒冷之時,自古就被許多文人所喜愛,我國有幾個省市的別稱就是以芙蓉命名的。

比如成都。五代時,后蜀國君孟昶(chǎng)命人在成都遍種芙蓉,每到深秋木芙蓉開放,城上城下相映,內外延伸幾十里,繁花燦若雲錦,使成都儼然成為一座花都,所以成都自古就有“蓉城”之稱。

還有湖南。唐宋時代,湖南廣生木芙蓉,五代詩人譚用之曾游湘江,見兩岸木芙蓉雨中盛開,嫵媚妖嬈,遂作《秋宿湘江遇雨》一詩,其中“秋風萬里芙蓉國,暮雨千家薜荔村”被廣為傳誦。因而湖南也有“芙蓉國”的雅稱。

芙蓉花最令人稱奇的是它會變顏色。一般初開時為白色或淡紅色,再到後來就轉為深紅色。醉芙蓉是朝白暮紅,一日變三色。將紅曰初醉,淺紅曰二醉,暮而深紅為三醉;三日醉芙蓉則是三天變三色:初白花,次日稍紅,又次日深紅,所以被稱為“三日醉芙蓉”或“添色拒霜花”。

在這個寒露冷露的節氣里,我們就用兩首詩人筆下的“拒霜花”提提神:

《木芙蓉》

蘇軾

千林掃作一番黃,

只有芙蓉獨自芳。

喚作拒霜知未稱,

看來卻是最宜霜。

 

《木芙蓉》

韓愈

新開寒露叢,遠比水間紅。

艷色寧相妒,嘉名偶自同。

采江官渡晚,搴木古祠空。

願得勤來看,無令便逐風。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    諮詢電話
    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