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这次就来说说“信”。

说到“信”,从一个单名为“信”的人说起,再合适不过了。

那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。

说起韩信或“信”,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被讲烂的“一饭千金”。大家把这个成语故事当做诚信典范来教育小朋友:老婆婆帮助了韩信,在他饿的时候给他饭吃。韩信说要报答老婆婆,他成功了以后,真的用一千两银钱报答老婆婆。韩信多么知恩图报、多么有诚信啊!

韩信以“一饭千金”上了这么多年的头条。可是呀,一饭千金这个故事,是有故事背景的。在那个给韩信饭吃的老婆婆之前,有一个给他更多饭吃的乡长。

韩信在没得志的时候,苦得不行,也没什么赚钱本事,常常要依靠别人糊口。当时有个亭长(秦时的官名,相当于现在的乡长,韩信后来的上司刘邦也当过)看韩信不是一般人,就常常接济他。韩信也不客气,总去蹭饭,一蹭就是好几个月。亭长的妻子受不了了,一早把饭煮好,在床上就吃掉了。开饭的时候,韩信去了,一看啥也没有。韩信一怒之下,再也不来蹭饭了。

没吃的怎么办呢?他就去钓鱼。可是钓鱼他也不专业,还是经常饿肚子。他钓鱼的地方,有很多漂母,就是漂洗丝絮的老婆婆。漂洗丝絮在当时是一个行当,非常辛苦,经常会弄裂双手,并且也赚不了几个钱。其中一个漂母心好,就拿出饭给韩信吃。她漂洗了几十天的丝絮,就给韩信带了几十天饭,直到漂洗完毕。

吃了漂母最后一顿饭,韩信很感激,对那位漂母说:“以后我一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!”

漂母听到韩信的许诺并不高兴:“大丈夫不能自食,吾哀王孙而进食,岂望报乎!”意思是你身为大丈夫却不能养活自己,我看到你这样就替你悲哀,这才给你饭吃,难道还图你报答吗?(“王孙”是漂母对韩信的尊称)

后来就是我们熟知的故事走向:韩信替刘邦立下举世功劳,几次被封(或明封暗贬)。被封为楚王的时候,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,便命人送酒菜给她吃,更送给她一千两银钱来答谢她。

下面的事儿就有意思了。

赠给漂母一千金后,韩信又见了那位让他蹭饭几个月的南昌亭亭长,只赐给他一百钱(汉代一两=十钱,和给漂母的千金相差一万倍)!韩信还跟那位亭长说:“你就是个小人!做好事有始无终。”

……

我们常说受人滴水之恩,甘当涌泉相报。人家怎么说也在最困难的时候帮过你,最终无非不想再帮了,也没什么仇,凭什么就要被骂一句小人呢?要说有仇,当年就在这地界,让韩信从自己胯下钻过去的小混混,韩信还封他做了个官……这到底是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德呢?是有“信”还是没“信”呢?

“信”这个字,左边是单人旁(亻),表示人;右边是“言”,表示口中所说的话;“信”字本义就是托人捎口信,传达信息;也表示说出来的话要真实、确切,不说谎话,引申为讲信用、让人信任。

要说“信”字里“说真话”这层意思,韩信还是有些“信”的。他说要报答漂母,就果真报答了。

但是“信”的含义远不止于此。

《说文》说:“信,诚也。”

《墨子经》说:“信,言合于意也。”

《白虎通》说:“信者,诚也。专一不移也。”

《国语》说:“定身以行事谓之信。”(意思是坚持自身的人格来行事就是信。)

可见,“信”的“真”,不仅仅是言语里的真,更是心里的真。诚信,首先是自己从内心到言行的真实一致,再将这种绝对真实传递到外界,是对内对外的完全诚信。是“言合于意”,是“专一不移”。是心心念念,不会因为任何外物而改变,没有任何附加条件,不会被任何人和事干扰。

如果韩信心心念念自己要践行对漂母的诺言,不会还老想着亭长一家背着自己吃独食,不会要等到自己发达过好几轮了才想起来报答漂母这事。这么看来,韩信一饭千金这事,实在不像一个至诚至信之人对自己诺言的坚守和践行。

信是诚的典范,也是诚的归宿。金文中的“诚”,由“言”和“成”组成,由此演化出现在的字形。“言”表示所说的话,“成”是高举斧斤向下砍落,表示完成,“诚”的本义就是说到做到,引申为真心的、确实的、可靠的。

孟子认为诚信是天道人道,还提出了修炼“诚”的方法:“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”,认为反省自己以达到诚的境界,就是最大的快乐。

一诺千金没毛病,知恩图报是好事。但是前提必须得是心“诚”。

先不说千金之重给老人,她和她家人这辈子能不能花完,我们只说,如果真心诚意感念漂母,是不是应该在刚混好的时候就报答人家?毕竟对老人家表示情谊还是越早越好,免得你想起来的时候,漂母已经不在了。

何况,韩信下一个举动就是以百钱对比千金刺激给他更多饭吃的亭长。这举动就是在以一种志得意满的高傲姿态居高临下俯视亭长,表达的意思是在说:看看,当初你对我视如敝履,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!

……这心态得有多不好。

苏轼有一首诗叫《石塔寺》:

饥眼眩东西,诗肠忘早晏。

虽知灯是火,不悟钟非饭。

山僧异漂母,但可供一莞。

何为二十年,记忆作此讪?

斋厨养若人,无益只贻患。

乃知饭后钟,阇黎盖具眼。

这诗说的是唐朝王播的故事。王播在父母死后,无所依靠,寄食在扬州惠昭寺,靠和尚养活他。这个寺院就餐有一个规定,就是每餐的吃饭时间都固定在寺僧敲钟之后。王播没有为寺院做任何事,每顿饭钟打响时就准时上饭堂吃饭。日子久了,当然也遭到寺僧的厌恶。有一次,寺僧们先吃饭,后打钟,让王播扑一次空。王播当即收拾行李,临走还在寺院墙壁上愤然题写了一首诗。后来王播做淮南节度使,大张旗鼓重游惠昭寺,看见自己从前的壁上题诗,被寺僧临时用碧纱罩起来应景。王播又在旁边新题一首:“上堂才了各西东,惭愧阇黎饭后钟。二十年前尘拂面,而今始得碧纱笼。”(阇shé黎,梵语“阿阇黎”的省称,泛指僧人)。

寺院已经物是人非,就是自己的题诗,也是新近刚刚被罩上纱笼的。就是说在自己风光的这些年里,寺院根本没把他当过招揽香客的大人物,也没用他做过宣传推广。自己的题诗就那么放那落灰,这还是听说他这个大官要来,不明就里的小僧罩上的……你说跟一群不懂故事的毛孩子也较不出什么劲啊!这才题新诗以示惆怅:无论风光不风光都不受重视、较劲还较不起来的感觉啊……

苏轼作这首诗可不是为了讽刺僧人,相反,苏轼是真看不上王播。他是借王播讽刺那些忘记人家许多好处、只记人家一点坏处的人。

王播这段和韩信一样,忘记僧人和亭长给过自己那么多饭吃,使自己有更多精力钻研本专业,反而只对人家不给自己的一顿饭耿耿于怀。

这点心胸,好意思说“信”吗?

王播的生平也很有意思。

在元和十三年(818年)之前,王播做了27年铮铮铁骨的清官,刚正不阿,不畏权贵,政绩一流,几番起起落落都没有改变刚正的行事风格。

不过事情在元和十三年开始完全不一样了。

元和十三年,王播受宰相皇甫缚的排挤,调离中央,去任偏远的剑南西川(今四川成都)节度使。这次贬谪,对他的打击简直脱胎换骨,竟然能让他一改过去几十年的为人作风,专以奉迎权贵为务,如此转型居然也官运亨通。在唐穆宗、唐敬宗、唐文宗三朝,王播居官10年,并两次出任宰相,就是靠苛剥人民,贿赂皇帝和宦官取得的。一直到72岁病死,都在官场以狠毒作风如鱼得水。

……多么分裂的人格。

 

 

从为官之道的“信”到不“信”,王播转型得是最彻底的。

“信者,诚也。专一不移也。”诚也好,信也好,说到做到不难。难的是专一不移,无论怎样都不改变。因为一次受挫就改变自己为官的信念,王播这前面半生的“信”,也不是真“信”。

还是孔子那句话:信,德之厚也。

真正的“信”,对德行、对心胸、对气度是有要求的。是专一不移,是没有任何杂念的,是自觉的、坚不可摧的信守。

这才是真信、大信。

小信是脆弱的、不堪一击的;只有大信,才会让你坚不可摧。


如果汉字,用心做的原创内容,通过一个字,学会一片字!帮助孩子抓住汉字规律,理解汉字文化,掌握思维方法,举一反三。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咨询电话
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