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,地面的露水更冷,快要凝结成霜了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这样形容寒露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

寒露和白露,只有一个字的差别,都是用露水的变化来形容节气,而且都是秋季节气。但是它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:白露和寒露相差一个月,每年97日到9日是白露节气,每年的108日或9日是寒露节气。而且寒露节气的露水比白露寒冷,通常凝结成霜。所以“寒露”之后,就是“霜降”。

白露、寒露、霜降三个节气,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,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。到了寒露,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。

 

民间有谚语说: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。”这句谚语提醒大家:白露节气一过,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;寒露节气一过,连脚也要包裹严实,要注重足部保暖。

这和寒字的含义也很贴合。

金文的“寒”,外部是“宀”(mián),代表房屋,中间是“人”,“人”的周围有“草”,下方的两横表示人的的脚下有“冰”。这个字形象地刻画了茅屋里的人,光着脚踩在两块冰上,他在周围放了一些稻草取暖,仍无法御寒。而且,古人一向认为“寒从足下生”,脚踩在冰上的“寒”字也诠释了这一点。

寒露分为三候:“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”

一候鸿雁来宾,是说在这个节气中,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。到了仲秋前后,先到的为主,季秋后到的为宾。宋朝周敦颐的《通书》上也说是“鸿雁来滨”。滨,指水边,是说到了这个时节,鸿雁已经迁徙到水边,也是说得通的。

二候雀入大水为蛤(),是说深秋天寒,雀鸟都不见了,古人看到海边(“大水”指的是海)突然出现很多蛤蜊,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,所以便以为这些蛤蜊是雀鸟变成的。这也是古人把飞物化为潜物的表现。

三候菊有黄华,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。在古人看来,草木皆华于阳,独菊华于阴,而且菊花颜色金黄,黄色在五行中对应“土”,正应了季秋土旺的特性。

其实,最适合寒露节气的植物,除了菊花,还有芙蓉花。

芙蓉花学名木芙蓉,又名拒霜花、醉芙蓉,为锦葵科木槿属,原产我国西南部。从“拒霜花”这个名字,就可以看出芙蓉的开放时间,刚好是寒露前后。木芙蓉高的可达数丈,芙蓉花繁盛丰茂,又颇为淡雅素美,还开放在深秋寒冷之时,自古就被许多文人所喜爱,我国有几个省市的别称就是以芙蓉命名的。

比如成都。五代时,后蜀国君孟昶(chǎng)命人在成都遍种芙蓉,每到深秋木芙蓉开放,城上城下相映,内外延伸几十里,繁花灿若云锦,使成都俨然成为一座花都,所以成都自古就有“蓉城”之称。

还有湖南。唐宋时代,湖南广生木芙蓉,五代诗人谭用之曾游湘江,见两岸木芙蓉雨中盛开,妩媚妖娆,遂作《秋宿湘江遇雨》一诗,其中“秋风万里芙蓉国,暮雨千家薜荔村”被广为传诵。因而湖南也有“芙蓉国”的雅称。

芙蓉花最令人称奇的是它会变颜色。一般初开时为白色或淡红色,再到后来就转为深红色。醉芙蓉是朝白暮红,一日变三色。将红曰初醉,浅红曰二醉,暮而深红为三醉;三日醉芙蓉则是三天变三色:初白花,次日稍红,又次日深红,所以被称为“三日醉芙蓉”或“添色拒霜花”。

在这个寒露冷露的节气里,我们就用两首诗人笔下的“拒霜花”提提神:

《木芙蓉》

苏轼

千林扫作一番黄,

只有芙蓉独自芳。

唤作拒霜知未称,

看来却是最宜霜。

 

《木芙蓉》

韩愈

新开寒露丛,远比水间红。

艳色宁相妒,嘉名偶自同。

采江官渡晚,搴木古祠空。

愿得勤来看,无令便逐风。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咨询电话
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