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。
想要弄明白端午,我们得从“端”字和“午”字说起。
“端”字由“立”和“耑”组成,“立”是站得直、站得正;“耑”(读duān或zhuān)是形旁也是声旁,“耑”字形是植物初生的嫩芽破土直出,取它“直”和“开端”的含义;“端”的本义就是正、直、开端。
《说文解字》这样解释“午”:午,逆反。在地支中,“午”代表五月,这时地里的阴气逆反阳气,从地面冒出。从这样的解释可以看出,“午”是“忤”的本字,表示忤逆,也就是叛逆、不顺从。
早期的“午”在字形上也像一把舂米的杵,所以也是“杵”的本字。后来“午”用作干支名称,就在“午”旁边加了木字旁,另造了“杵”字。
午是地支的第七位,对应的生肖是马。地支也可以用于计时,古时候卡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。午时,就是中午11点到1点。
午时正是一个前后相交的时段,在此之前称上午,在此之后称下午。12时左右便称中午、正午。这“中”“正”二字,正说明了午时是一个中点。同样,半夜也是一个中点,由此分出了上半夜和下半夜,半日称“午”,半夜也称“午”,所以半夜又称为“午夜”。
“端午”从字面上还有“端五”、“重五”、“重午”等名称。“端”有开头、初始的意思,每月的头一个五日就是“端五”。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“端”来称呼,五月初一就是端一,初二为端二,初五就是端五。
按地支顺序,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,第五个月正是“午月”,而午时又为“阳辰”,所以端午也叫“端阳”。“午”在古代也与“五”通用,又因为五月初五的月日数相同,人们又称端午节为“重五节”或“重午节”。
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(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),这些地区崇拜龙图腾,端午节本是这些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。赛龙舟就来自这种图腾祭祀的活动。后来因为战国时期的楚国(今湖北)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跳汨(mì)罗江自尽,人们就将端午节作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(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等说法)。
富于想象力的中国人是这样把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:秦军攻破楚国京都,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就在农历五月五日,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,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,以自己的生命明志。屈原投江后,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,一直行至洞庭湖,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。那时恰逢雨天,当洞庭湖上的船家得知屈原沉江,也都冒雨出动,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,龙舟竞赛就是这么来的。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,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,这样鱼虾有了吃的,就不会糟蹋屈原的尸体,吃粽子的习俗就是这样来的。
端午节正值夏至,端午节的习俗也大多适应时令,如适合夏季的户外活动赛龙舟;更多的是应对夏季蚊虫多的驱病辟邪活动:如挂艾草、系五彩绳、吃粽子、沐兰汤、以雄黄画额、戴香包、避五毒、采药采茶、饮雄黄酒……
如果汉字,讲述汉字的how and why,从汉字开始的国学,开启十一维思维模式!
如果汉字,最聪明的汉字学习法。有3-12岁分级课程,欢迎合作。
联系方式:gehui@incasedo.cn